近日,工信部公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50强,苏州工业园区(以下简称园区)在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四,再创历史最好水平。在工信部首次公布的6个单项指标中,园区排名均进入全国前20强,全国仅4家高新区实现全部上榜,充分展现了园区均衡的综合实力和突出的单项表现。创新能力持续增强30年来,园区始终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,向着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速跨越。数据显示,2023年,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3686亿元,同比增长5.9%,增速列全市第一;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509.36亿元;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70.3%;固定资产投资592.87亿元,同比增长25.3%,排名全市第一;进出口总额862.0亿美元,实际使用外资19.51亿美元。近年来创新能力更是持续增强,顶格服务推进苏州实验室入轨运行,高水平建设“一区两中心”,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,累计引进大院大所37家,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800家,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现突破。园区积极推进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(江苏苏州),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,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。同时,工信部火炬中心长三角中心落地园区,进一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截至目前,园区共立项省级创新联合体4家,占全省近30%,市级创新联合体21家,占全市近30%,均列全市第一;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投入占GDP比重增至5.16%,是苏州全市唯一突破5%的板块;已累计形成有效发明专利超2.5万件、高价值发明专利约1.2万件,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9件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当前,园区正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“623”产业体系,高新技术产业、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74.6%、57.9%。超前布局的新兴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0%以上增长。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聚企业超2000家,2023年产值达1523亿元,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二,产业竞争力、人才竞争力、合作竞争力3项位列全国第一。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产业集聚企业近1300家,2023年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,位列中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榜首、获评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和中国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十大优秀园区。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集聚企业超1800家,2023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,累计上市企业20家,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重要增长极。产业的蓬勃使得优质企业加速壮大,领军人才集聚成势。截至目前,园区已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超万家,高新技术企业2779家,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45家,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66家;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5家,上榜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59家,占全市55%、全省33%,在全国各类产业园区中位列第三位。同时,集聚院士团队78个,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专家346人、各级领军人才超3400人,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6.7万人,未来将全面对标美国硅谷加速集聚各类人才。开放创新探路先行园区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、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,2024年11月,中新两国签署《中新政府间关于推进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(2024-2033年)》,商务部印发《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》,支持园区以更高程度的开放抢抓新一轮发展新机遇。截至目前,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累计形成全国、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210项,其中13项在全国复制推广,5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;累计吸引外资项目超5100个,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,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74个,海外离岸创新中心达22家,启用国际人才产业融合服务中心,成立长三角跨境投资服务中心,作为中国唯一获奖单位荣获联合国“2023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”,成为全省首个“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”。三十而立再出发,园区将深刻把握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、重大使命、方向目标,全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,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,争当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力军。现代快报/现代+记者 何洁 徐晓安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