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新闻纵深网 > 财经

“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”,什么人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

新闻纵深网2025-04-05 07:41:06【财经】47人已围观

简介

新中国的诞生,是无数英雄和先烈用血肉凝结出的奇迹。1949年,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生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团结与集体主义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。五十年代,新中国初露峥嵘,敌对势力环伺四周,重压之下,国人以钢铁般的意志扶持新生祖国。那时的他们

新中国的诞生,是无数英雄和先烈用血肉凝结出的奇迹。1949年,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生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团结与集体主义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。五十年代,新中国初露峥嵘,敌对势力环伺四周,重压之下,国人以钢铁般的意志扶持新生祖国。那时的他们,为了让中国挺直腰杆,咬紧牙关,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。那一代人,扛起了几代人的重担。“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”,什么人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?“国产土专家一号”在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史上,于敏是一个必须铭记的名字。作为一位没有任何海外留学背景、从国内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“中国氢弹之父”,于敏的成就令人叹服。从1951年至1965年,他在原子能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、副研究员,专注于核理论和核武器理论研究。他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,带领团队在短短2年零8个月内,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。1967年,那声震撼世界的巨响,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智慧与汗水的见证。于敏的信念和决心,早已在动荡的年代中逐步形成。他经历过军阀混战,见证过抗日战争,目睹了贫穷落后的祖国如何饱受列强欺凌。那时的中国,山河破碎、民不聊生,这一切深深刺痛了他的心。他曾回忆道:“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惨痛的印象。”一次,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,却差点被日本人的吉普车撞翻。愤怒之余,这位十二三岁的少年暗下决心,要以科学之力改变祖国的命运。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,天资聪颖的于敏发奋读书。1944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,后转入理学院物理专业,专注于理论物理的钻研。他成绩斐然,屡次名列前茅,是北大的“尖子生”。1945年,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,这一事件令世界震惊,也让于敏找到了为祖国献身的研究方向——量子理论。1949年,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。1951年,于敏从研究生毕业,便被核物理学界的两位泰斗彭桓武与钱三强选中,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(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)。在那里,他正式开启了原子核理论的研究生涯。1957年,日本理论物理学泰斗、诺贝尔奖得主朝永振一郎率团访华。当他得知于敏竟完全靠阅读基本物理学著作和自学摸索,从零开始踏入高深的核理论研究时,不禁露出惊讶神色,随后由衷赞叹:“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。”此时的于敏,已然跻身世界物理学领域的知名人物。然而,于敏初露锋芒之际,国际核竞争的硝烟已然弥漫。朝鲜战争中,美国凭借核武器的威慑力,对弱国施压,甚至图谋以核打击取胜。1952年11月1日,美国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试爆了全球首颗氢弹。这颗巨大的蘑菇云背后,是西方大国对中国步步紧逼的核讹诈。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局势,1955年1月,毛主席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,专题研究发展原子能的问题。会上作出重大战略决策,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作。翌年4月,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:“我们现在已比过去强,未来要比现在更强。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,还要有原子弹。在今天的世界上,没有这个东西,就会受人欺负。”1958年6月的一次会议上,毛主席进一步强调:“原子弹要有,氢弹也要快。”此时的中国,已在巨大压力下开启了奋起直追的步伐。到1960年底,随着原子弹研制逐渐步入正轨,氢弹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议程。而于敏这位“土专家”,也开始了自己的崭新阶段。隐姓埋名铸重器氢弹与依靠核裂变释放能量的原子弹不同,通过核聚变反应,产生的破坏力可达原子弹的数十倍乃至百倍。1961年,苏联成功试爆氢弹。这颗氢弹的爆炸威力,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3846倍。正当苏联借此向全球展现强大核威慑力之际,中苏关系却已逐步破裂。更为严峻的是,面对当时核大国的封锁与遏制,中国在研制氢弹的道路上,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和资料,一切只能从无到有,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。而国际局势之复杂、帝国主义核威胁之严峻,更让新中国深感压力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党和国家果断决策,要在原子弹取得突破的基础上,加快氢弹的研制步伐,全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。1961年冬,国家原子能研究的领导者钱三强找到于敏,开门见山地告知他一项艰巨任务。经多方研究并上级批准,决定由于敏担任“轻核理论组”副组长,负责领导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。这支小组全称为“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”,核心任务是从理论层面对氢弹进行开创性研究。所谓轻核,即核聚变反应的核心机制。当时的于敏正值学术巅峰期,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,距离突破性发现仅一步之遥。转入氢弹研制,意味着他必须离开自己深耕十余年的领域,面对完全陌生的课题,从零开始。这是人生抉择的重大考验。热爱原子核理论的他心有不舍。毕竟,这是他多年奋斗即将收获成果的领域。可于敏深知,国家的核武事业,绝非个人兴趣所能左右。在这历史关头,他毅然决定放弃个人追求,服从组织安排,全力投入氢弹理论的探索。“国家需要我,我一定全力以赴!”这一誓言,于敏用一生诠释。其实这并非他的兴趣所在,但于敏认为爱国主义的重量远胜过个人的兴趣。“没有自己的核力量,就没有真正的独立。面对如此重大的使命,我别无选择。”这一决定,彻底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。从此,他隐姓埋名,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核科技事业。那时候全球范围内,只有英、美、苏三国成功研制出氢弹。美国总统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公开表态:“决不能让中国拥有氢弹!”这股赤裸裸的核威胁让35岁的于敏热血沸腾。他坚定地回应:“是可忍孰不可忍,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,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来!”于是从那个冬天起,于敏从公众视野中“消失”。他的名字成为绝密,甚至连最亲近的家人都无法知晓他的真实身份。他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,面对的是空白的知识和匮乏的设备。实验室条件极其简陋,除了几张桌椅、一块黑板,只有几把算尺可用。而那台性能有限的计算机,几乎被其他任务占满,留给氢弹设计的时间仅有5%。这一切从未让于敏退缩。他和同事们经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彻夜不眠,攻克一道难关便要呕心沥血。科研大楼的灯光常常通宵不熄。从原子核理论研究,到氢弹原理突破,再到第二代核武器的设计与试验,于敏的人生从未停止快马加鞭的科研步伐。从1961年1月接受氢弹理论研究任务,到1988年身份解密,于敏隐姓埋名整整28年。期间,他对国家机密守口如瓶,连妻子都不知情。以白纸绘宏图研制氢弹,中国真正是从零开始,一张白纸描绘壮阔蓝图。科研人员对氢弹知之甚少,仅仅明白它的威力远超原子弹几十倍乃至上百倍,却对具体原理和核心技术一无所知。而氢弹的设计复杂程度远胜原子弹,更何况核大国对氢弹技术严密封锁,连只言片语都无从获得。于敏清楚,想靠外部援助,绝无可能;这一仗,唯有靠自己。他受命组建了一支由30余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,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,以一张桌子、一把算尺、一块黑板、一台简陋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为工具,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,展开攻坚。他们用近乎执拗的信念和无穷的韧劲,在四年的不懈努力中解决了大量基础课题,探索出设计氢弹的路径,编制了计算程序,建立并初步研究了关键模型,为氢弹原理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1964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,振奋人心。原子弹成功后,氢弹研究立刻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。应二机部党组申请,中央决定将轻核理论组调入九院理论部,整合两支从事氢弹预研的队伍,协同攻关,向氢弹的最终目标发起冲锋。1965年9月底,于敏带领理论部几十名科研人员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,开展计算物理实验。这一阶段,被称为“百日会战”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,埋首数据与公式,夜以继日地分析、验证,力求找出氢弹设计的可行方案。经过百日鏖战,于敏最终从无数模型中筛选出三个可行的核材料设计方案,抽丝剥茧般厘清氢弹构型方向。他带领团队不断完善,从原理到材料,从理论到构型,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。这一方案,为中国氢弹的诞生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石,也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核武领域迈出关键一步。一张白纸,终绘成恢弘篇章。为完成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,他八上高原,六赴戈壁,拖着虚弱的身体日夜奔波。1966年12月28日,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拉开序幕。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精准,于敏亲自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寒风,半夜攀爬至102米高的铁塔顶端,逐一检查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。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坐落于青海高原,空气稀薄,于敏的高原反应异常严重。他每餐只能勉强吃下一两米饭,气息微弱,脸色惨白。从宿舍到办公室不过百米,他却常需停下歇息,甚至吐得精疲力竭。但即便如此,他从未放弃,坚持到所有技术难题解决后才允许自己离开基地。1967年6月17日,罗布泊沙漠深处,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撼动天地。那一朵巨大的紫色蘑菇云直冲天际,卷起的沙尘随强烈冲击波横扫戈壁滩。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!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,我国仅用26个月。第一颗氢弹虽然问世,但其体积巨大、重量超限,尚无法装配于导弹。要实现核弹头与导弹的适配,必须进行小型化与威力提升,进入第二代核武器研发阶段。这一任务的复杂性远超以往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理论研究所所长,全面负责二代核武器的原理攻关与发展方向。他的角色,不仅在于决策,更在于精准把关。于敏的目光并未止于当下。他在从事第一代核武器研发的同时,规划着第二代,甚至对第三代、第四代核武器的发展方向也有独到见解。他的判断力与远见,为中国核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相比美苏的数千次核试验,我国仅进行了45次,连美国的1/25都不到。核试验耗资巨大,试验材料甚至比黄金还贵。于敏依托计算机模拟试验,集思广益,用最少的资源探索最佳的技术方案,确保技术路线不走弯路。在氢弹研制的岁月里,于敏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。1969年初,常年奔波于北京与大西南之间,再加上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体力透支,他的胃病愈发严重。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前,他的身体已然虚弱不堪,行走困难,甚至需要用手扶着抬腿才能勉强爬上台阶。热试验当天,因高强度的工作和极端恶劣的环境,于敏体力透支到极限。试验即将开始时,同事们扶他到小山冈观看火球升腾。那一刻,他已是脸色苍白、冷汗淋漓、气喘吁吁。同事们不忍心继续让他坚持,赶紧让他躺下,喂水照料。经过漫长的恢复,他才缓过神来,重新回到试验工作中。常年超负荷的劳累让于敏的身体亮起红灯。1971年10月,考虑到他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,组织特许妻子回京照顾他。然而,某个深夜,他突然晕倒在地。经紧急抢救才转危为安,勉强脱离生命危险。出院后,他不顾身体尚未康复,再次启程,奔赴西北继续氢弹研究。这种不懈的贡献终究让他的健康状况恶化至极。1973年,他从西北返回北京的火车上开始便血,随即被送入医院急救。在急诊室输液时,他再次休克,命悬一线。多年来的劳累与病痛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,但他从未对国家使命有过一丝松懈。他的坚持,为新中国的氢弹事业赢得了关键时间。在茫茫戈壁,于敏隐姓埋名,默默无闻,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。1999年,于敏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。2019年,于敏获得共和国勋章。于敏,用他燃尽生命般的付出,点亮了中国核武事业的辉煌。参考资料:愿将一生献宏谋 ——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62)

相关文章